用說故事的方法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
用說故事的方法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非常值得採納。完整陳述方案教學的過程可需要點耐心,除了在進行的那段日子持續觀察,同時也得留心孩子在認知、技能和性向方面的成長或改變。故事可以擄獲觀眾的心,不論他們的角色是什麼,畢竟在陳述當中,任何人永遠都不可能早一步知道結果。這樣的建檔方式還有另一項好處,透過故事內容,家長和其他大人都能明白孩子如何經由切身的體驗,一步一步累積、整合知識
用說故事的方法記錄孩子的學習過程,非常值得採納。完整陳述方案教學的過程可需要點耐心,除了在進行的那段日子持續觀察,同時也得留心孩子在認知、技能和性向方面的成長或改變。故事可以擄獲觀眾的心,不論他們的角色是什麼,畢竟在陳述當中,任何人永遠都不可能早一步知道結果。這樣的建檔方式還有另一項好處,透過故事內容,家長和其他大人都能明白孩子如何經由切身的體驗,一步一步累積、整合知識
近來,「主題教學」與「方案教學」,似乎成了不少幼教工作者們想弄清楚的課程模式。在好友臉書的發文中,看到幼兒園專業發展輔導粉絲團分享了一則有關主題與方案的差異貼文,其中引用一篇澳洲某幼兒教育組織所整理的部落格文章,引起熱烈的討論與分享...........不過本文並不是要討論這兩者教學的差異,或是評斷哪個教學比較好,而是想要回歸討論--台灣幼教現場一些尚待解套的基本問題:
不少園長或老師們都會發問說:「是要怎麼做紀錄,才能像瑞吉歐那樣看起來很有美感? 是不是需要花很多時間觀察幼兒做檔案紀錄? 要記錄多詳細? 要怎樣篩選資料? 要怎樣做檔案評鑑才會過關?」
台北市教育局這次的英語融入幼兒園課程的計畫,讓以往爭辯的”幼兒園該不該教美語”的焦點,轉成了”如何將英語融入幼兒園課程”,如同幼兒園該不該教注音符號的問題,其實這兩件事都可以值得大家重新再思考。...要如何解除成人對幼兒語言(特別是讀寫)學習的焦慮? 首先得先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觀點,也就是真正認同到學前階段應該跳脫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方式,這樣才能讓幼兒學得開心、學得有效果
想起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的日子,眼睛一睜開就想:今天要去哪裡玩?跟誰玩?怎麼玩? 學校是讓童年更快樂的地方才對, 可惜有的學校卻成了剝奪孩子時間和空間的地方。在義大利的一個小鎮瑞吉歐‧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 這個小鎮的幼兒教育被稱為教育奇蹟, 也被票選為最富創意的學校。
面對越來越嚴格的教保專業評鑑標準, 如何讓老師們在課程進一步提升、勇於翻轉課程、跳脫"單元式"的主題教學? 誠如上一篇文章所提到,一個專業人員(老師)的成長有四個發展階段......(1) 求生期 (2)強化期 (3)創新期 (4) 成熟期。因此,幼兒園也應該提供老師不同階段的人才栽培計畫。
台灣私立幼兒園近來面臨嚴重的人才(幼教師)的招募與養成問題,每逢開學,最令園長傷腦筋的, 不是缺學生,而是缺老師、缺「好」老師,有園所全年無休的刊登徵才廣告,卻找不到適用的老師......等找到老師後,接著是如何讓老師工作上手、融入學校文化、順利渡過適應期等問題。 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資深幼教人也看到了台灣幼兒教師斷層問題, 幼兒園人力資源的育與留應該是未來幼兒園永續經營的最緊急要務。
【# 教育現場觀察】我們也相信大部分老師都努力想做個盡責的老師,可是為何常是三敗俱傷呢?看著教師或保母不當管教的新聞,主角時不時出現在台灣的北、中、南的幼兒園或托嬰中心,管理者是不是應該要正視背後造成不當管教的原因,做出積極的調整與改變?做為負責人的園長及主任才能安心及放手,當師生真正樂在工作與學習,幼兒園才能永續經營。
幼托整合後,教育部對幼兒園不當讀寫教學現象的說法: 其實「禁止在幼稚園不當的教寫字及外師教學」早就是政府教育當局三申五令的政策,前些日子新聞報導教育部又特別重申幼兒園教美語與讀寫問題的規範準則: (1)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避免”No Chinese”環境而影響本國語文發展。 (2)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
當前很多幼兒園缺乏幼教的基本功底,迷失在追逐各種花俏或名牌的教材教具商品流行浪潮中,只是不斷的轉換教材教具做爲辦學的噱頭,到頭來對幼教專業一竅不通,很容易又落入爲小學的讀寫算做準備,忽略了幼兒期應該培養的基本能力......